AI 换脸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,通过对不同人脸特征的分析、提取与融合,将一张人脸精准替换到另一图像或视频中的人脸位置。这一技术操作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巨大法律风险。其中,肖像权侵权问题尤为显著。《民法典》第 1019 条明确规定,未经肖像权人同意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制作、使用、公开他人肖像。例如,重庆某电子商务公司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,将他人发布于抖音的肖像视频用于快手平台的 “AI 换脸猫” 小程序,供用户付费进行面部匹配与替换,以此开展商业广告引流并获取经济利益,该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。即便该公司辩称视频仅用于内部测试,未进行大规模商用且未获利,法院依然不予认可,最终判决其赔偿经济损失与合理维权费用,并向被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。
除了肖像权,AI 换脸技术还极易引发名誉权侵权。利用该技术制作以假乱真的虚假视频,极易误导公众,进而损害他人名誉。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下,虚假信息一旦扩散,负面影响将呈指数级增长。比如,有人利用 AI 换脸技术制作某名人发表不当言论的虚假视频,这不仅会严重损害该名人的名誉,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。从法律层面看,《民法典》第 1024 条规定,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名誉权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。当 AI 换脸技术被用于制作虚假信息,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时,即构成名誉权侵权。
AI 换脸过程中还存在个人信息侵权风险。用户在使用换脸技术时,通常需要上传面部照片等敏感信息。若平台的数据保护措施不到位,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泄露。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 4 条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与保护范围作出了明确界定,非法获取、处理人脸数据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。一旦个人信息泄露,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等违法活动,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与精神困扰。
解决 AI 换脸侵权问题,不仅需要受害者自身的努力,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。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明确 AI 换脸技术的应用边界,细化侵权责任认定标准与赔偿规则;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相关平台与应用的监管力度,督促平台企业研发精准识别深度合成内容的技术,优化升级巡查审核、投诉举报、应急处理等机制,及时阻断侵权内容的传播;平台自身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,加强对用户上传内容的审核,做好数据保护工作;广大民众应增强法律意识与警惕性,在使用 AI 换脸技术时,务必获得肖像权人的明确授权,避免侵犯他人权益,若发现侵权行为,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。只有通过各方协同合作,才能有效遏制 AI 换脸侵权行为,营造健康、安全、有序的网络环境与技术应用生态。